尊命殡葬诚心为您服务!
官网

收藏本站 | 联系我们

免费咨询热线:13774414212

低保户、孤寡老人送寿衣价值500元 军烈属送1200元骨灰盒

热门搜索关键词: 骨灰盒 遗像 花圈/花篮 孝衣孝服 寿鞋腰带

葬礼百科

葬礼百科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殡葬问答 >>葬礼百科

上海浦东农村丧葬习俗

浦东农村的许多上海殡葬服务" textvalue="上海殡葬服务">上海殡葬服务习俗,具有既不同于城镇,也不同于相对落后地区乡村的一些特点。他们保留着农户的传统成分,又有某些经济发展后的现代生活的新内容。

一、历史的变迁

浦东农村半个世纪以来,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从历史看,土地改革、合作化运动、人民公社、大跃进和十年内乱,对于殡葬习俗的变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。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,农村经济发展相对迟缓,农民生活不富裕,加上社会持续处于批判和斗争状态,殡葬活动总体上处于简单状态,特别是在十年内乱中,殡葬活动极其简单,对于一些所谓的阶级斗争对象,几乎是不搞任何形式的殡葬活动,人们的正常情感受到相当大的压抑。即使如此,人们还是在失去亲人后,用各种隐蔽的形式进行悼念活动,一些冥器(如锡箔)还是普遍使用。这说明,对亲人的哀悼是一种正常的心理需要。

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浦东农村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,人们的社会活动和思想活动的自由度相对宽松,殡葬也有了不少新的变化,殡葬的排场扩大了,消费增加了,在不少地方,上海白事服务成了炫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合适场合,也成了人际关系调整和加强的地方。一些有较高地位、经济实力和社会影响的人家的丧事,总是来者如云,开销庞大,受礼也多,消失了很久的道场、纸竹冥器又开始流行。

从浦东农村的上海殡仪馆习俗看,与解放前或解放初相比,也已经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。

1.叫魂习俗已经基本消失,解放初时,农村有人去世,有喊魂的习俗。村里的人死了,总有亲人拿着死者的衣服登上屋顶,在烟囱处边挥衣服,边叫着死者的姓名:“某某归来,某某归来。”叫声很凄惨。叫魂是因为人们认为,死亡是灵魂离体,死者的灵魂是从烟囱中出去了,通过叫魂有可能让死者听到后回到阳间。现在这种习俗基本上消失了。这表明,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发展,人们的科学观念已有增强。

2.棺木土葬基本消失。解放前和解放初,农村基本实行土葬,以棺木盛尸。当时的农村地野,到处可看到棺木,年年清明或冬至,丧家要用稻草重新覆盖棺木表面,浦东农村称之为“宣棺材”,赤裸的棺材会受到人们的指责,被认为是对祖先不敬,后辈不孝。即使很贫困的人家,也要买一口薄皮棺材。比较殷实的人家,老人活着时就用好木材做好了棺材,每年要不断地用漆或用桐油保护,一点也没有忌讳的意思。长期以来,由于宣传和行政手段的采取,棺木葬现在已经基本绝迹。

3.坟茔完全消失。解放初,不少人家的棺材要放进坟茔。当时的农村,在地头可以看到许多坟茔,圆形,直径约4~5米,高约3~4米,里面有墓室。现在这类坟茔已经荡然无存,也很少有人想到要在死后建造坟茔。这对人多地少的浦东地区来说,节约了不少土地资源。

二、新时期的习俗

21世纪以来,浦东农村地区的丧葬既含有许多传统的习俗,也有了一些因时代变迁产生的特色。

1.焚衣。家人去世后,亲属一边派人通知亲戚,一边在死者床前或屋前宅后铺上稻草,上放死者的衣物、锡箔之类,加以焚烧。这也许是因为亲人上路,想让他或她带上几件干净衣服,带上一点路费(锡箔代表银子),具有送亲人远行的意思。这是一种亲情的延续,因此容易为一般农民所接受。

2.设灵。一般浦东农村里,亲人去世后,就设一个灵台,灵台上摆放死者遗照,供上几碟菜,几种水果,点上一炷香,点上双烛。灵台后的木板上,一般就停放尸体。尸体用单被覆盖。有些人家的灵堂里地上铺稻草,这一方面方便丧家席地而坐,另外,可能还有表示沉痛哀悼之意。尸体通常要放上2~3天,等做“三朝”后送往火葬场,不像城里的习惯,人死后先将尸体送往火葬场存放。近年来农村造新房的人家很多,人们认为在新房里设灵台不吉利,因此,许多家庭在老人年老有病时,让他们住在偏屋里,并且一般不让死者从新屋的大门搬出。有时候,少数人为了避免老人死在自己的家里,兄弟几个对老人推来推去,有时候就有意让老人在医院里去世,然后直接送火葬场。如果年纪较大、声望较高的长辈去世了,儿女辈、孙子辈及侄子侄女等,会送一些彩色被面,名为寿幛,悬挂在灵堂壁上,上写某某人敬挽之类,这里有标示崇敬死者、体现死者地位的意义。如果死者所得的寿幛很多,在农村里会认为是一种很大的光荣,反映了社会关系众多和社会声誉良好。

3.哭丧。亲人一去世,哀哭就开始了。即使平时对死者很不好的小辈,也会哭泣一番。哭泣中,有时候会发泄对家庭事务的不满。安顿灵台以后,女性亲戚,特别是女性小辈,就到灵台哭丧。女性亲人前来奔丧,见了死者的遗像,会悲悲泣泣的哭起来,嘴里一面说着歌词。在以前,“哭”是做姑娘的一项基本功,会不会哭,哭得好不好,是对媳妇、女儿、侄女等女性小辈的一种考试。会哭的人会哭出许多现成的歌词,打很多动人的比喻。哭娘亲,哭婆婆,哭姐妹等,都有不同的词。有些人做姑娘时,就不断地学。有一首哭娘亲的丧歌是这样唱的:

娘啊娘啊,你眼睛一闭不再醒呀,留下我单身独影怎么过啊?娘啊娘啊,侬里里外外末一把手也,上上下下末齐称赞也,侬挑得担来撑得了船业,侬绣的梅花朵朵活也,侬纺纱织布样样能啊,种花种稻末样样精也,侬天天纺纱不停到三更也,五更里起烧水做饭汰衣裳,一年三百六十日也,哪一天你歇在家里空着手啊!娘啊娘啊,小狗无娘呜呜哭啊!小鸡无娘末唧唧唧也,我以后的日脚(日子)末哪能过也。初一里天了黑沉沉也,十五里月亮还会圆啊,小燕子秋天去了还会转也,侬娘亲去了啥辰光回也……

这种风俗至今犹存,但是许多年轻的女孩已经不会“哭”了,对于这种反映浦东民俗和带有民间文学色彩的丧歌,很有收集整理的必要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,不少地区出现了一些专门为丧家哭泣的职业人员,多数为女性,但也有男性哭手。他们专门为丧家服务,在丧仪规程中,如送遗体时、上海殡葬服务上、火化之前、骨灰归来等场合,都会按时大声哭泣。她们(他们)歌词流畅,曲调婉转,吸引了一些家庭妇女前来听哭,也增加了不少悲伤气氛。丧家除供其吃喝之外,报酬为每天150元。哭丧妇们大多互相通联,一人受丧家所请,即通知同行,一同进行哭丧服务。

4.白布。浦东农村办丧事离不开白布,白布的宽窄长短很有讲究,亲疏备份远近友邻,长短宽窄各不相同。直系子孙要披麻带孝,穿白鞋、白衣,有的儿子为了表示孝,不理发,直到“五七”过后才理发,头发留得很长。有些地方则比较灵活,白布与黑纱并存,白布是传统性的,黑纱则是现代化的,这也是一种“古今结合”。这里多少反映了中国文化的使用特性和较大的包容性。这种包容性还反映在一些信仰基督教的教友的丧礼上,这类丧礼中,既有教友前来唱丧歌送葬,也兼点香烛哭丧之类的丧仪丧俗。

5.穿衣。丧事中有一个重要的习俗是给死者穿衣服,穿衣服前,要给死者象征性地洗脸,擦身,梳头,好让他(她)干干净净上路。穿衣服的时间很有讲究,要看农历是什么时间,有时候是在白天,有时候在夜间,有时候在傍晚,按传统习惯,穿衣要等东海涨潮,一般总选在海水上涨的时辰给死者穿衣服,这是一种原始的思维在起着作用:涨潮水,发潮水,人们以为子孙后代就会“涨”起来,“发”起来。穿衣服的时候,要放鞭炮,有的人家全体子孙下跪,妇女们一齐哀哭,是很隆重的。人们认为这与后代的命运关系很大。现在,有些丧家对死者的丧服非常讲究,也让死者穿一身名牌,而且衣服要穿好几个领。

浦东农村的丧事,除了哀悼性质之外,还有其他意义:

一种是社会意义,它是人们确认关系、改善关系的机会。通过丧事,一些原来不大走动的亲戚又有机会相聚,联络了感情;一些原来有点芥蒂的邻居亲戚通过丧事,使怨恨淡化。另外,丧事也是一种社会活动,许多人聚在一起,相互结识,交流感情。一个生产队中谁家有了丧事,村里的人全都会来表示哀悼和帮忙,有的买菜,有的烧饭,村里人都来吃。一些更偏远的农村里,常常是一家人集体吊丧,集体帮忙,也全家来吃喝,一般要吃到“三朝”才结束。

另一种是娱乐意义,丧失中许多人借此机会休息娱乐。有了麻将后,办丧事总是与它分不开。一些守夜的人吃过晚饭后,就摆开阵势筑“长城”,许多人围在周围观战。可以说,丧事也是与娱乐、与吃喝享受结合在一起的。

再一种意义是显示意义。即借此显示丧家的身价和地位,宾客众多,排场豪华,显示丧家地位高,能量大,人缘好。由于这个因素,一些丧家硬着头皮将丧事做得体面些,一方面是为了讨些口碑,更多的是要显示自己。

三、“三朝”和“五七”

浦东农村丧事中的排场或礼仪活动主要有两个,一个是“三朝”,另一个是“三七”或“五七”。

“三朝”一般安排在死者去世后的第三天,这一天的主要内容是火化。一般是上午送遗体到火葬场火化,中午时接回骨灰,然后大宴宾客。吃过饭,则到乡村墓地或寻找空地举行烧床祭的仪式。

“三朝”一清早,对死者要祭拜,点香,烧纸钱,来送殡的亲戚要哭泣,并有专人负责劝解。哭的一般是女性,劝解者一般也是女性,当看到亲戚哭了一阵以后,就会来相劝相拖。哭亲者一般也就边哭着边离开灵台。

亲友们这一天都来吊丧,一般都要送上一定数量的助丧费,主人家有专人收钱款,一人记帐,一人收款。按现在的行情,农村的友邻一般是30~50元,亲戚们根据关系远近和经济状况,一般在100~300元,如果死者地位较高,有的人会送更多的钱。

亲友们齐全了,准备送死者火化。现在浦东农村一般都用车,放尸体的一辆车上由近亲相送,亲友们一般做另外的车。戴火葬场后,农村的人一般不举行什么仪式,只要举家哭泣,也较少买花圈的,一是因为贵,二是感到人反正死了,送再好的花圈死者也不知道。

送葬后,留几个亲戚和办事的人等待死者的骨灰。迎骨灰回来的时候,要放鞭炮,合家再次大声恸哭。

中午总是宴会,饭菜都很丰盛,但必有一二份菜市用豆腐做的。

吃过饭后的一项重要仪式“烧床祭”。家属将死者的一些衣物、用品如床等烧掉。床放在空地上,床上铺被子,衣服,挂帐子,床头放伞,床下放鞋,一如生前模样。床上放纸钱。仪式开始时,要燃放爆竹,点火,此时众亲围着烧着的床走几圈,然后回家。到了家里,得跨过一个火盆,并要洗手。

“烧床祭”的含义,主要是焚烧死者的物品。在许多原始民族中,也有这种仪式。其含义比较复杂,一方面是对死者的哀悼和关照,让他把生活用品全部带走,不要在阴间里缺这少那。但是,另一个更深层的含义是人们还有灵魂观念的残余,认为人虽然死了,但是灵魂还在,如果不将他的物品全部烧给他,他会回来索取,会给活着的人添麻烦。因此含有你的东西全部拿去,以后别再来惹麻烦的意思。“烧床祭”回来后,不能讲话,不能回头,要跨过火盆,要洗手,也有防止鬼魂侵害的意思,这里反映着灵魂观念仍然残留着,在发生作用。

浦东农村的丧家做好“三朝”后,每逢7天之期,要烧点纸钱祭奠,比较近的亲友也会来凭吊一番。

比较隆重的活动是做“三七”或“五七”,即死后21天或35天进行纪念。传统观念认为,死者每逢“七”就要投生一次,这一“七”未投生,则等下一个“七”。也没有传说认为死者逢“七”会回来探望。这些都反映着生者对死者的一种怀念之情。

“做”三七“或”五七“常与对死者的安葬或安放骨灰结合在一起,含有最后的告别的意义在里面,因此比较隆重,排场相当大。

做“三七”或“五七”的时候,有一些人家要请做冥器的人家做纸扎汽车、房屋、轮船、电视机,甚至有做电脑的。有的认为不这样排场对不起死者,也有的感到这样花钱没意思,但是不这样做,亲戚朋友会议论,所以还是做。

还有一些人家在“三七”或“五七”时要请道士做道场。道士身披道袍,又念又唱,鼓乐喧天。有些人认为热闹一番是应该的,做一场道场,少者近千元,多的几千元,还有管道士的烟酒吃喝,这对农村一般家庭是个很重的负担。做道场的含义似乎有两个,一是超度死者,让他早一点超生,也祝愿他能投生到富庶的地方、富裕的人家;另一个意思是,保佑生者能岁岁平安,子孙发达。

做“五七”的高潮是将子孙和亲朋花钱制作的各种冥器放在一起焚烧。一时间,原来花花绿绿、漂漂亮亮的车船轿子等,通通变为灰烬。知道此时,丧事才算真正落下帷幕。

自从1966年开始“文化大革命”以来,10余年间,道士改行,冥器绝迹,近一些年来,这些消失了的旧俗全部复原,相当一些举办这些活动的人,正是当时参加破四旧的中小学生。这种现象说明,迷信有着很深刻的心理根源,一有机会,就会卷土重来。因此,提高农村民众的科学文化素质,还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。


分享按钮